| ||||
其實圓環能否成為開放空間,關鍵在於如何改變交通的模式使進入圓環變得安全而便利,則可行性也就變得合理。以下舉個例子來說明。
自八十年代末期,紐約市開始一連串的規劃與競圖,嘗試尋找出如何還此空間於民的方案。圓環的再造於二○○五年完工,如今已成為紐約市民最愛的去處之一,尤 其是附近的上班族工作之餘的午餐休憩好去處。此設計案的成功之處首在目標明確,設計者的主要目標就是要讓民眾能夠使用這個空間,前提是必須要改變交通模式 使民眾容易進入這個空間;另一方面則要確定在民眾能使用的空間最大化的情況下,依然能保持四邊交通的順暢。 哥倫布圓環輻射而出的都是交通極繁忙的道路。設計團隊的交通顧問將圓環的交通重新整理,並透過流量分析,精確地控制每個紅綠燈的時間,讓行人有足夠時間穿 越道路到達圓環中心,又不會造成時間過長以致車輛交通阻塞。三條輻射道路的安全島和人行道均做適當調整,提供行人進入圓環前一個適當的落腳地點。 至於圓環的開放空間和綠地部分則以整地的手法將四周堆高,使圓環內部在實質上和視覺上均和周邊道路交通適度阻隔開來,僅留下三個行人出入口。堆高的土堤外 側以植栽為主,內側則是三層的噴泉。噴泉旁是寬廣的座椅,人們可以三五成群坐在上面一塊兒享用午餐,或躺在上面享受午後的陽光。圓環最中央的哥倫布雕像依 然保留著,但原先包圍著的欄杆和水池則被移除。人們可以直接坐在雕像下的台階,從過去未曾有過的角度,望著紐約市的街景。 大都會一地難求,如何創造市民開放空間是一個迫切的課題。仁愛圓環位於兩條林蔭大道的樞紐地位,是否能成為開放空間讓台北市民有個新去處,是值得思考的。 或許會有人說去除圓環,截彎取直,就可以創造出四個小的開放空間了;但這四個空間如何與旁邊的商業大樓作區隔與定位?身為日據時代都市規劃的紀念性空間遺 留及台灣最大的圓環,與其去除,不如重新定位,創造出台北市民的城市綠洲。 |
2009年2月12日 星期四
圓環 城市綠洲或交通荒島
圓環 城市綠洲或交通荒島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