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2月12日 星期四

圓環 城市綠洲或交通荒島

圓環 城市綠洲或交通荒島

北市仁愛圓環不是開放空間。
本報資料照
位 於台北市敦化南路和仁愛路兩條林蔭大道樞紐地位的仁愛圓環,大片綠地被每天的車水馬龍環繞著。您可曾想進去看看這片綠地,但大量的車流,很容易就讓人打了 退堂鼓。仁愛圓環不是一個開放空間,它是城市軸線紀念性空間意象的遺留。過去圓環中央有個于右任先生的銅像,近些年來則是一年一度擺設大型花燈之處。但除 此之外呢?可以進去看花燈嗎?還是只可遠觀,不可褻玩?

其實圓環能否成為開放空間,關鍵在於如何改變交通的模式使進入圓環變得安全而便利,則可行性也就變得合理。以下舉個例子來說明。

紐約哥倫布圓環的設計,行人有足夠時間穿越道路到達圓環中心。
取材自網路
美國紐約市中央公園西南角的哥倫布圓環,最初的設計理念是要製造行人和馬車進入中央公園的堂皇入口意象。但自從汽車發明以來,大小車輛及街道輕軌車穿梭於圓環間,當年中央公園的入口意象已不復見。這一切都是因為思考的主軸只以車輛交通為主,而忽略了行人的地位。

自八十年代末期,紐約市開始一連串的規劃與競圖,嘗試尋找出如何還此空間於民的方案。圓環的再造於二○○五年完工,如今已成為紐約市民最愛的去處之一,尤 其是附近的上班族工作之餘的午餐休憩好去處。此設計案的成功之處首在目標明確,設計者的主要目標就是要讓民眾能夠使用這個空間,前提是必須要改變交通模式 使民眾容易進入這個空間;另一方面則要確定在民眾能使用的空間最大化的情況下,依然能保持四邊交通的順暢。

哥倫布圓環輻射而出的都是交通極繁忙的道路。設計團隊的交通顧問將圓環的交通重新整理,並透過流量分析,精確地控制每個紅綠燈的時間,讓行人有足夠時間穿 越道路到達圓環中心,又不會造成時間過長以致車輛交通阻塞。三條輻射道路的安全島和人行道均做適當調整,提供行人進入圓環前一個適當的落腳地點。

至於圓環的開放空間和綠地部分則以整地的手法將四周堆高,使圓環內部在實質上和視覺上均和周邊道路交通適度阻隔開來,僅留下三個行人出入口。堆高的土堤外 側以植栽為主,內側則是三層的噴泉。噴泉旁是寬廣的座椅,人們可以三五成群坐在上面一塊兒享用午餐,或躺在上面享受午後的陽光。圓環最中央的哥倫布雕像依 然保留著,但原先包圍著的欄杆和水池則被移除。人們可以直接坐在雕像下的台階,從過去未曾有過的角度,望著紐約市的街景。

大都會一地難求,如何創造市民開放空間是一個迫切的課題。仁愛圓環位於兩條林蔭大道的樞紐地位,是否能成為開放空間讓台北市民有個新去處,是值得思考的。 或許會有人說去除圓環,截彎取直,就可以創造出四個小的開放空間了;但這四個空間如何與旁邊的商業大樓作區隔與定位?身為日據時代都市規劃的紀念性空間遺 留及台灣最大的圓環,與其去除,不如重新定位,創造出台北市民的城市綠洲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